洋縣不僅有著秀麗的自然風光,更是一座非遺文化的寶庫,在不斷的挖掘整理和傳承中,該縣非遺從“活下來”到如今“火起來”。目前,洋縣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5項、省級10項、市級10項、縣級78項。該縣非遺項目多次在國內外文化交流活動中亮相,在國內的各類非遺比賽中屢獲佳績,贏得了廣泛贊譽。
多年來,洋縣始終將非遺保護工作視為重中之重,政府積極發揮主導作用,始終貫徹普查先行、重點保護、合理利用、傳承發展的工作思路,出臺系列保護政策,組織專業團隊深入鄉村、社區,拜訪民間藝人,運用文字、錄音、錄像等多種手段,對非遺項目進行全面、系統的記錄,讓古老技藝和文化得以延續。在普查基礎上,該縣建立完善的非遺項目檔案庫,對每個項目的歷史淵源、工藝流程、傳承譜系等信息進行了詳細記錄和數字化管理。同時,該縣加強了對非遺項目的知識產權保護,為非遺的傳承和發展保駕護航。
洋縣高度重視非遺傳承人的培養,積極組織各類非遺培訓班,邀請資深專家和非遺傳承人授課,傳授技藝和經驗。近年來,該縣已開展各種培訓100余場次,內容涵蓋了傳統技藝、傳統音樂、傳統舞蹈等多個領域。此外,該縣還開展了“非遺進校園”活動,將非遺課程納入學校教育內容。南街學校、青年路小學等學校讓學生學習木偶戲表演、皮影制作、表演等技藝,在活動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。該縣還打造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,漢調桄桄、謝村黃酒釀造技藝、洋縣皮影戲等國家級、省級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一呈現,為人們了解洋縣非遺提供了重要窗口。
同時,該縣還利用互聯網平臺,拓展非遺的傳播渠道和市場空間。通過線上直播、短視頻等形式,將非遺項目展示給更多的人,吸引了大量粉絲關注。一系列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非遺文創產品,深受游客喜愛。
近年來,洋縣以“非遺+”探索轉化新路徑,推出“非遺進景區”常態化展演,“非遺+研學”讓青少年走近、走進非遺,了解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。積極開發食品類非遺項目產品衍生品,帶動就業1000余人。在數字賦能中,開展非遺直播帶貨,傳統技藝經過產品創新,通過電商平臺年銷售額突破800萬元。2024年全縣非遺相關產業綜合收入達1.2億元,真正實現了“指尖技藝”向“指尖經濟”轉化。